>>您当前位置:首页 -> 专题 -> 2024 -> 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 -> 要闻
过 “坎”
——贵州“菜客”宁夏安居记②
2025-10-28 08:26:32   
2025-10-28 08:26:32    来源:宁夏日报

  哈成龙带着嫌疑人指认现场,围观群众里三层外三层,熙熙攘攘。

  这种场面不多见。

  近年来,瞿靖派出所“触角”深入外来务工人员网格,民警练就“婆婆嘴”,一天天一遍遍叮嘱“菜客”们防火防盗防电诈。“耳朵都磨出茧子咧!”有人说。

  今年,辖区治安案件同比下降了一半多,派出所所长哈成龙不敢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——瞧,事儿来了。

  9月上旬的一天,凌晨2时,警铃骤响,瞿靖镇光辉村一村民电话报警。

  “我家丢了辆电动自行车,快来帮忙找找啊!”

  在哪儿丢的?不知道。啥时候丢的?不记得。

  民警赶到现场,调取监控发现,早在一周前,电动自行车就已被“顺手牵羊”,过了整整一周,“马大哈”才发现车子不翼而飞。

  在瞿靖镇,夜不闭户成了习惯,梁上君子就是切准了当地村民的这个“缺点”。

  3天后,嫌疑人归案,对偷盗电动自行车的行为供认不讳,只不过,他“顺”走的不是1辆,而是4辆!嫌疑人指认现场时,来自紫云县的务工人员韦军光也挤在围观群众里,他左看右看,发现被指认的其中一辆电动自行车,跟自己一个月前丢失的那辆长相“神似”。

  韦军光找到民警,说出了自己的疑惑。经鉴定,那辆电动自行车果然是他的。“吃瓜群众”吃到了“甜瓜”,同来的老乡都为他高兴。

  “发现丢车,为什么不报警?”民警问。

  “我以为这点小事,警察不会管。”韦军光普通话不灵光,回答要靠老乡来“翻译”。

  外来务工人员对工作了多年的“栖息地”仍然缺乏归属感,这一点大家看得明明白白、无需翻译。

  和韦军光一样,远道而来的“菜客”,谁不想着人在他乡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”,遇事“忍忍就算了”。“这说明我们的工作还没做到‘菜客’心里,他们还把自己当‘外人’。”哈成龙说。

  “坎子”是贵州方言里难关、障碍的意思。在瞿靖镇镇长胡开俊看来,遇到“坎子”,过就完了,“菜客”们心里有疙瘩,不愿意跟当地人讲,还不方便跟老乡讲吗?

  今年8月底,瞿靖镇外来务工人员“双语”调解室挂牌成立,岑万江被聘为特邀调解员。

  岑万江是土生土长的紫云县人,在老家曾担任过8年村党支部书记,说话有分量、处事有水平。今年开春,他第八次跟老伴儿来宁做“菜客”,不承想,今年,肩上的担子多了一副。

  调解室成立没几天,2名“菜客”就吵上门来:工人说自己干了30天,片长说自己只记录了29天,两人你来我往,差点动起手来。

  岑万江连忙“灭火”,让两位消消气,“都是同乡,有话慢慢说”。经过与同一菜场的工人确认,发现片长果然少记录了1天——片长瞬时红了脸,这事也就翻了篇。

  “岑万江的调解不是矛调的终点线。”瞿靖镇党委副书记、政法委员潘文科说,“我们还聘请了紫云县9个劳务输出重点村的村委会主任担任线上调解员。在这里灭不了的‘火’,可以在线听听家乡的‘话事人’给个‘说法’。”

  用家乡话解“老乡事”,效果出乎意料的好。

  “有了‘双语’调解室,大部分矛盾都能内部化解。”青铜峡市委政法委副书记、综治中心主任丁红艳说,“1个多月时间,调解室已处理了5起贵州来宁务工人员纠纷,其中3起调解成功。”

  矛盾纠纷少了,干活的羁绊小了,可“菜客”们内心的孤独未减半分。一年七八个月时间身在异乡,对家乡的思念可想而知。

  何以解忧?

  “我有办法!”瞿靖镇光辉村党支部书记姬顺祥说。(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黎明 秦磊 郑芳芳 吴彩华 王潇翊)

【编辑】:王小梅
【责任编辑】:王小梅